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在目前世界軍事潮流趨勢下,未來戰爭、沖突將朝著無人化、智能化的 方向發展,無人機在未來作戰中將在多領域被廣泛應用。1927 年,A.M 洛教授在英國的“堡壘”號軍艦上成功試飛其研制的無人 機——“喉”式單翼無人機,拉開了無人機作戰的序幕。1931 年,英國成功研 制了“費利皇后”無人靶機,并在海軍艦隊演習時使用。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 美國推出其歷史上第一架具有實用性的偵查機——AN/USD-1 無人偵察機。1955 年的越南戰爭,出現了美國的 U-2 無人偵查機、“烽火”—147 型等軍用 無人機。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在黎巴嫩的貝卡谷地區,敘利亞的薩姆導彈陣遭 到以色列軍用無人機突然襲擊,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其不可忽視的巨大作戰 潛力。1991 年海灣戰爭爆發,美軍利用“指針”、“先鋒”等無人機在戰場上獲 取了伊拉克軍方的雷達目標參數。2001 年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利用“捕食 者”無人機掛載“地獄火”導彈,使無人機變成了集“察打”為一體的多功能作 戰飛機,此后無人機開始被作為一種可以直接進行對抗攻擊的武器,應用到 了戰場中。
一、 行業發展驅動因素:基本面萬事俱備,新技術引來東風
1、政策紅利:政策導向明確,行業機遇強化
政策目標表述不斷升級,新增“新域新質”戰略規劃。建國以來,我國持續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出“加快推進”的總體要求,十九大報告將此要求升級為“全面推進”,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再次提及“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并新增“增加新域新質作戰力量”表述。軍用無人機是“新域新質作戰力量”的重要一環。“新域新質”是指空天、信息網絡等非常態作戰領域的新型作戰力量,軍用無人機作為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實現空天作戰的軍事裝備,是“新域新質”作戰力量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國國防軍工行業政策頻繁提及武器裝備遠程精確化、智能化、隱身化、無人化發展趨勢,明確未來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特點,鼓勵軍民聯合、產學聯合提高武器裝備研發水平,為我國軍用無人機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行業需求:國防預算增速回“七”,無人機結構性需求空間 及增速突出
軍費投入是軍工行業發展的基礎,國防預算增速回“七”夯實軍隊“購買力”。國際動蕩局勢下,全球各國都在陸續增大軍費支出。根據我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自 2014 年以來,我國國防支出預算總額增長呈放緩趨勢,2017-2022 年增速保持在 6.5%-8.5%之間。2022 年我國國防支出預算總額為 1.45 萬億元,同比增 長 7.0%,高于 2022 年國內生產總值 5.5%的增長目標。我國軍費占 GDP 比重 相對主要大國較低,未來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對標美國,目前我國軍用無人機存量相對較少但正處于快速發展列裝階段,未來我國軍用無人機需求增長空間更大。假設與美國 2023 年軍用無人機費用占軍費比例 1.33%相當,我們保守估計 2022 年我國軍用無人機裝備需求規模將超過 193 億元。根據美國國防部發布的 2023 年國防預算請求稿,2023 年美國國防預算請求總額為 7730 億美元,同比增長 2.1%。其中,無人機系統投資包括三架 MQ-4C“特里同”無人機,四架 MQ-25“黃貂魚”無人機和五架 MQ-9A“收割者”無人機,采購單價分別為 10 億美元/架、12 億美元/架和 5 億美元/架。無人機系統投資總額為 103 億美元,在 2023 年國防預算請求額中占比約 1.33%。因我國軍用無人機行業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迅速,我們假設我國軍用無人機列裝需求規模滯后于美國一年,以美國 2023 年軍用無人機費用占軍費比例推算出我國 2022 年軍用無人機裝備需求規模約為 192.9 億元(2022 年我國國防預算支出 14505 億元*1.33%)。考慮到美軍 2023 年無人機投資僅包含大型無人機而未納入具有放量增長可能的巡飛彈、靶機等小型無人機裝備需求,因此我們保守估計 2022 年我國軍用無人機裝備需求規模將超過 193 億元。
3、行業供給:我國無人機行業具備四大優勢,打通產業鏈正向循環模型
軍用無人機行業計劃性強,“以銷定產”的供應模式意味著企業將根據訂單需求進行采購,有利于其充分把握市場動向和供應鏈情況。國防建設需求的巨大空間以及確定性,將推動軍用無人機行業未來 5-10 年更高的結構性景氣度。國防軍工板塊預收賬款和合同負債余額的高增長預示行業整體訂單充足。據申萬 2021 行業分類,2018-2021 年我國國防軍工板塊預收賬款和合同負債總額逐年增長,從 2018 年末 544.1 億元增長至 2021 年末 2052.9 億元,3 年 CAGR 達 55.7%。其中,2021 年末國防軍工板塊預收賬款和合同負債總額較 2020 年末增 長 55.9%;2022Q3 末總額為 1881.9 億元,較 2021 年末有所下降。從細分板塊來看,相比 2020 年末,2021 年末航空裝備板塊整體預收賬款和合同負債總額增長尤為突出,板塊總額由 249.6 億元增長至 826.51 億元,同比增長 231.1%;2022Q3 板塊總額為 735.9 億元,較 2021 年末水平減少 90.6 億元。航天裝備板塊 2021 年末總額為 53.6 億元,同比增長 47.2%;2022Q3 板塊總額 為 40.1 億元,較 2021 年末水平僅下降 13.5 億元。軍工電子板塊 2021 年末總 額為 93.9 億元,同比增長 44.5%;2022Q3 板塊總額為 70.7 億元,較 2021 年 末水平僅降低 23.2 億元。
隨著中國的無人機行業的技術進步、成本下降,我國無人機已經從落后狀態發展到追趕上了美國高端無人機技術。工業無人機和消費無人機領域的發展,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軍用無人機發展,目前我國無人機行業供給側已具備四大優勢。
1)中國軍工小核心大協作的體制,與民營企業溝通順暢,建立了繁榮且自主可控的無人機生態,降低了“卡脖子”以及開發風險。軍工科研單位、大學院校具備強大的科研能力,處于產業鏈的核心地位;而民營企業在產業鏈的分工協作可以引領經濟效益和技術的雙擴張,以靈活的機制來促進創新;同時,北斗助推國產慣導研發,國防安全自主性強化。
2)經濟效益推動軍用無人機開發,打通產業鏈正向循環模型。中國在無人機領域相對美國的競爭優勢,關鍵之一在于成本。中國在無人機領域積累的底子厚實,具備全產業鏈能力,中國同類同等級產品的成本價格要比美國低得多。如我國的翼龍-2 無人機與美國的 MQ-9 相當,但價格卻相差數倍。我國價廉物美的各類無人機產品在國際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有助于為軍、民項目提供資金和技術。美國在 1976 年的武器出口控制法案等禁止對外銷售特殊武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對無人機技術研發的經濟推動力。
3)我國無人機產業具備多樣化的軍用、民用無人機產品以及持續迭代的能力。美國制造的無人機主要是大型軍用無人機,美國軍工企業不制造“低端”小型廉價無人機,因此限制了無人機的廣泛應用。而我國的無人機行業生產各種大小、不同能力的無人機,具備了無人機應用的高度靈活性,也有利于開發新的作戰概念并推動創新。
4)國內、國外雙需求推動行業增長,制造業規模優勢助推技術不斷進步。近年來,我國各類無人機出口和內銷的規模迅速增加。巨大行業需求反哺、反饋產業鏈,形成了無人機制造業的規模優勢。軍民融合有利于發揮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以推動技術迭代,基于產業鏈的無人機生態日漸繁榮。
二、 行業發展現狀: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大國競爭日趨激烈
1、市場規模:全球放量增長,我國厚積薄發
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可觀,亞洲增速持續領先。根據中無人機招股書數據以及蒂爾集團的預測,以無人機年產值(含采購)計算的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自 2019-2028 年將持續增長,預計 2022 年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為 114.78 億美元,同比增長 2.8%。預計 2028 年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到 147.98 億美元,2019-2028 年產值(含采購)復合增長率約為 5.36%。TrendForce 于 2022 年 12 月 7 日發布預測,隨著各國積極投入軍用無人機采購、部署與研發,預計 2022 年-2025 年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有望自 165 億美元增長至 343 億 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27.6%。Drone Industry Insights 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無人機市場規模達26.6億美元, 預計 2022-2030 年美國無人機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達 7.8%。從 各大洲無人機市場規模增速來看,預計 2022 年增速前三的大洲分別為亞洲、北 美洲和歐洲,增速分別為 11.9%、8.1%和 6.8%;預計到 2030 年,歐洲將超過 北美洲成為增速第二大洲,亞洲仍然保持第一,增速或將達到 19.4%。
2、產業鏈:下游整機廠為產業鏈核心
軍用無人機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中游飛行平臺分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和地面控制分系統,下游整體廠三個部分。
1)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包括電池、電機、芯片、螺旋儀、結構件和復合材料等。我國主要制造企業有提供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光威復材、中簡科技和中復神鷹;提供機體結構件和電線電纜的通達股份;提供無人機零部件加工裝配的立航科技和廣聯航空;提供精確制導產品系統、智能感知、特種電機、高端智能裝備等的航天電子;提供紅外熱成像設備的高德紅外和大立科技等。
2)中游飛行平臺分系統可以分為動力系統、飛控系統、電力系統、通信系統和機體結構五個部分。具體來看,動力系統是無人機的“心臟”,主要包含發動機、發動控制和螺旋槳,發動機研制是無人機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國發動機主要研制企業包括航發動力、宗申動力、航瑞動力等。飛控系統是無人機的“大腦”,最基本的功能是控制無人機的懸停、翻滾、仰俯、偏航運動,無人機飛控系統通常包括控制計算機、傳感器和執行機構,目前主要由航空 618 所、中航機電和航天電子負責研制生產。電力系統涉及電源、配電器和用電設備的制造,主要企業包括航天電器、新雷能和中航光電。通信系統主要由航空 615 所、中電科 54 所和航天發展進行生產研制。機體結構包括機身和機翼等的制造,主要由成飛、西飛和廣聯航空等企業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