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話傳說到輝煌呈現——“嫦娥工程”立項前后
來源:國防科技工業
|
作者: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直屬機關黨委原巡視員
|
發布時間: 2021-03-29
|
35096 次瀏覽
|
分享到:
從神話到現實,“嫦娥工程”--它既體現了華夏兒女華贍沉厚的追天夢想,也將寄托著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的理想追.....
參與論證的專家學者們經過一年多的論證工作,形成了第一套比較完整的論證報告,其中包括《我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報告》《月球衛星技術方案可行性研究》《月球衛星工程關鍵技術研究》等。他們通過分析國外月球探測活動發展狀況,研究了我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闡明了我國月球探測任務和第一階段繞月探測的科學目標,論述了我國已經具備的條件,提出了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甚至描繪了第一顆月球衛星的設計方案。他們在論證報告中寫道:“我國在航天三大領域(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中,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只發展了兩個領域,深空探測仍屬空白。開展月球探測活動不僅能壯國威,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了解月球,深化人類對地球、太陽系以及宇宙的起源與演化的研究和認識,而且月球上豐富的資源將是各國解決能源危機必爭的對象,在未來空間資源的分享中,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不能不考慮自己的月球權益。”
報告還寫道:“我國已經掌握衛星技術、運載火箭技術、測控技術和發射技術,我國有一支技術力量雄厚的衛星技術研制隊伍和空間科學研究隊伍。我們對月球探測器和月球科學跟蹤研究了多年,因此,我國開展月球探測活動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
欒恩杰回憶:這些平時富有涵養、溫文爾雅的科學家們甚至有點激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月球的戰略意義、政治意義、經濟意義遠在南極之上”。他們豪邁地向欒恩杰提出:“拿出當年進軍南極的氣概,盡早加入月球國家的行列。”
2. 正式開始規劃論證月球探測工程
歷史的機遇隨后撲面而來。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新組建的國防科工委(國家航天局) 作為航天工業的政府主管部門,決定加大航天應用的力度,正式開始規劃論證月球探測工程,填補空間科學的空白。筆者至今仍清楚地記得中共國防科工委黨組第一次理論學習會上熱烈討論的場景,和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杰激情講述的故事。

圖片版權請勿盜用 金秋十月,中國科學院在香山舉行的一次科學會議上,與會的空間科學家們向參加會議的欒恩杰尖銳地提出:我們有世界上一流的空間科學專家,可是我們只能用國外科學家用剩的二手資料作研究,總是在別人領先發布研究成果后,才能在別人研究的縫隙中尋找研究機會,什么時候我們才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探測計劃?作為一個航天大國,中國什么時候才能有自己的第一手資料呢?科學家們熱切地呼吁國防科工委作為政府主管部門,要勇立潮頭,拿出實際舉措,加大對“深空探測”處女地的開發。
欒恩杰還拿出宋健同志贈送給他的那本厚厚的關于月球探測的英文著作,表示永遠不會忘記老領導宋健對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關心備至。時任國防科工委主任、黨組書記劉積斌翻閱宋健在書中寫滿了的密密麻麻的批注,深情地說,由此可見宋健同志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也表明了老一輩科學家和領導人對我國探月工程寄予了多么殷切的希望。我們國防科工委盡管成立伊始,作為國家航天工業的主管部門,就應該擔當起制定“中國航天發展規劃”這一重大責任,就應該出現在月球探測規劃論證的前臺。我們要以高效的管理、有力的措施,迅速組織精兵強將扎實推進探月工程的論證。
作為專家型官員的欒恩杰坦言,黨組把這樣一個重大任務交給自己,他也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他講,有一個問題始終在大腦中縈繞盤旋,中國的航天事業究竟應該包括些什么?今后十年、二十年中國航天的發展藍圖應該怎么繪就?盡管目前心中并不是非常清楚,但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進程中,如果不能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如果沒有勇于探索、協同攻堅的精神,如果沒有理論突破和技術創新,就不會有中國航天的輝煌未來。
欒恩杰和他的同事們認為,中國航天經過50年的發展,從初創時期的白手起家到“兩彈一星”,從應用衛星到衛星應用,再到載人航天,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次創新。航天寬闊、開放的領域早已突破了“航天技術”的狹義概念,現在應該不失時機地提出涵蓋空間技術、空間科學、空間應用三大領域的“大航天”概念。
2000年11月22日,我國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了近期發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欒恩杰和他的同事們把空間科學納入“大航天”之中,表達了中國航天人進軍月球、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雄心,抒發了中華民族對人類發展應有所貢獻的壯志。在這里,中國航天領域的戰略家們,以遠見卓識的目光和“大戰略”思維,開始謀劃中國航天飛向深空、探測月球的美好遠景;開始考慮推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活動,并通過重大工程來帶動技術的創新和發展。